时间:2024-02-08 浏览:4
“砍”是篮球迷圈子里流行的一句黑话,意思就是用犯规的方式故意送对手上罚球线。篮坛里面,最著名的莫过于砍鲨战术,这是针对鲨鱼奥尼尔而专门制定的一种战术。
砍鲨战术(hack-a-Shaq)由小牛队前主教练老尼尔森发明,即采用犯规战术对付奥尼尔,减少“鲨鱼”投篮命中的机会,很多球队会通过对奥尼尔无球犯规,将他送上罚球线。由于罚球是奥尼尔的“死穴”,所以“砍鲨”后,他虽然获得了罚球的机会,但是命中的可能性非常小。 实际上,砍鲨这个词在奥尼尔在NCAA打球时就有媒体报道。
类似砍鲨战术的战术早在威尔特-张伯伦时代就已经用上了,那时主要对象是张伯伦(因此在那时叫砍张战术)。
这个战术不只是针对中锋,反正就是针对罚球差,但杀伤力很强的球员。对于诸如布鲁斯·鲍文这种没有进攻能力但罚球同样很差的球员,也可以通过这种战术来获得球权。
连续故意犯规策略是一种由来已久的防守战术,它主要用于在比赛临近结束时落后的一方。显然,它的缺点是被犯规方会得到罚球机会。正常情况下,一个正常的NBA球员有着相当高的罚球命中率,这就意味着以犯规罚球终止一次对方的控球比让对方正常面对自己的防守会落后更多的分数。
联盟中这个战术还处在方兴未艾之时,通常的做法是向场上罚球最糙的人犯规,不管球在不在他手上。但是当对一个兼备天使般的才华和魔鬼般的罚球的巨星进行这种所谓的“无球”犯规时,这个战术最终成为了联盟中的一个问题,而这位巨星就是大名鼎鼎的沃尔特·张伯伦。
张伯伦的伟大和绝对的统治力让他顺理成章地成为比赛最后胶着时场上的重要棋子,而同时他那灾难性的罚球(职业生涯平均51%)也让他顺理成章地成为对手故意犯规的首要目标。就连张伯伦自己都因为对手把他送上罚球线的渴望而不太情愿上场。这一切成就了球场上的奇观,就像观众在球场外看一场与篮球无关的比赛:张伯伦在场上基本像一个橄榄球员一样不断闪躲着追着他犯规的对手。
虽然这个战术优点不少,但批评它的人也能给出不少理由:它不仅让比赛变得丑陋,更严重的是有违运动精神(其实这是所有恶意犯规的通病),还体现了防守方信心的不足。
“他们所做的(犯规)只能让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布置好防守,那是对他们自己球员的一种侮辱,我是说那意味着教练告诉他们自己的球员他们没法防住我们。”这是底特律活塞队的泰肖恩·普林斯(Tayshaun Prince)在2005年对洛杉矶快船队比赛结束后,针对对方教练麦克·邓利维(Mike Dunleavy)对自己的队友本·华莱士实施“砍鲨战术”的评论。
在这个战术方兴未艾之时,很多教练怀疑它的最终效果,并且不情愿地被夹在对它的骂声中逡巡。人们质疑它的一个原因是shaq在被“砍”时偶尔会灵光乍现,在罚球线上超水平发挥一下。一些人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是鲨鱼奥尼尔在不断被送上罚球线的过程中苦中作乐,甚至进入了一种独有的罚球的节奏。如果以上所言不幸中的的话,砍鲨战术就陷入了一个间歇地在无意中把鲨鱼的罚球变好的窘境,而这也许可以解释1997年这个战术为什么在罗德曼身上泡汤。
综上,这个战术没有在NBA盛行,因为罚球惨到能使这个战术成为一个防守选择的球员屈指可数。然而联盟并没有因此针对性的制定新规则,导致上述握着一把双刃剑上场的那些球员还会偶尔受到这种“礼遇”。
丑陋“砍鲨战术”可能遭禁,NBA高层考虑修改规则。
2008年5月9日消息,季后赛首轮马刺违背篮球美学的“砍鲨战术”已经触动了NBA高层,5月底联盟竞赛委员会将在奥兰多商讨是否更改对无球犯规的判罚,以及使用录像回放确定时间的规则。
这两个问题都在2008年季后赛中暴露,马刺不停地对无球状态下的太阳中锋沙奎尔·奥尼尔犯规,送沙克上罚球线,太阳怒斥对手战术丑陋,不过他们也承认,马刺疯狂砍鲨确实破坏了比赛节奏,而且沙克系列赛罚球命中率仅为50%。
斯特恩个人也反对这种无球状态下的战术性犯规,“这种我不管球在哪,只要发球进场比赛重新开始后,我就要对某人犯规、即使他站在自己的篮筐下的战术确实令人难以忍受,媒体、球迷都在热议这个话题,我们也要重新审视规则。”
2016年7月13日,NBA官方宣布将修改故意无球犯规(即砍人战术)的规则。新规将在2016-17赛季起实施。
现有的抑制砍人的战术规则,是在第四节(或任何加时赛)最后两分钟里,被故意犯规的球队可以得到一罚一掷。而新规则把时限扩展到每节的最后两分钟。也就是说,任何一节的最后两分钟禁止砍人。
在球尚未发出的情况下,任何犯规都将被判为砍人犯规。假如砍人动作危险,比如跳上对手的背,犯规球员应被吹恶意犯规。
NBA执行副总裁范德维奇表示,在经过大量数据研究后,联盟相信新规则可以抑制砍人战术的频率,但仍没办法完全取消这种打法。
随着奥尼尔的退役,砍鲨战术也是很少出现,而且NAB也对规则及时的做出来回应。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能够以自己名字命名战术,也是足以见得奥尼尔当初的实力是多厉害。